论党内巡视制度优势的实践根源与效能转化
于学强
(Bwin·必赢 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党内巡视是基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富有明显制度优势的下行监督。党内巡视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为强烈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开放性、突出的实效性。党内巡视制度优势的实践根源是党的领导的独特地位、独具特色的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监督向度和多方嵌入的监督形式。党内巡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以确保党内巡视制度建设的方向性为核心,以扩大党内巡视制度体系的包容性为基础,以加强党内巡视工作的领导力为根本,以落实党内巡视工作的执行力为关键,以健全党内巡视工作的监控力为保障。
关键词: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治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党内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基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富有明显制度优势的下行监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科学化,其实质是不断彰显党内巡视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政党现代化水平。为此,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珍视党内巡视制度优势及实际功效,正视浸润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监督制度优势形成的实践根源,重视推动党内巡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有效举措。
一、党内巡视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党内巡视作为监督制度,与其他类型的监督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并在政治实践中彰显了其实际功效。概括起来,党内巡视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为强烈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开放性、突出的实效性。
第一,强烈的政治性。在政党政治时代,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若要具备优势,必然要合乎特定政治体制要求,尤其是符合执政党的政治意愿,获得执政党的强力支持。“政治属性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第一属性、根本属性。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具有比任何制度更强烈的政治要求。”[1]党内巡视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的,是依据党内“根本大法”——党章实施的,也是立足政治巡视要求开展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体现了政治强的制度优势。其一,党内巡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政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指向,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内巡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就是确保巡视的政治方向,确保巡视工作成为党自我净化的武器,以推进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进而再以伟大工程的建设成效助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其二,党内巡视依据党章根本要求。党章是我们党的“根本大法”,是党内最高位阶的、最有政治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党内一切制度文件都不得与党章相矛盾、相冲突,党内一切工作都必须依据党章规定或党章精神。党的十七大把巡视制度正式写入党章,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组织制度中专列一条对巡视巡察工作作出规定,为做好新时代巡视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政治遵循。其三,党内巡视立足政治巡视定位。党内巡视不是业务巡视,在本质上是政治监督、组织监督、纪律监督。坚守政治巡视的职能定位,就是把“两个维护”作为巡视工作的根本政治任务,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巡视整改情况等方面,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全面政治体检,发挥政治“显微镜”“探照灯”作用,对地方政治生态进行全方位的“把脉问诊”。
第二,严谨的科学性。党内巡视遵循政党运行规律,立足政党执政合法性,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围绕有效管用,建构起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使之富有科学性。党内巡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党内巡视体现时代性。任何制度具有优势,都必然是与特定时代相契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在党内实施过特派员制度,那是适应恶劣环境下政党生存之需。但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形势的变化,党内巡视制度被长期搁置。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党政治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包括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说明任何一个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加强自我净化能力都有重大意义。适应时代发展,我们党又重新恢复了党内巡视制度,从而保障了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二,党内巡视把握规律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课题,是正视政党运作规律和汲取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没有竞争性政党对政权造成的威胁,并不意味着其不会丧失政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个政党如若不注重先进性建设,不强化自我净化能力,并通过强化党内监督,尤其是党内巡视制度建设来纯洁党的肌体,最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执政合法性,从而丧失执政地位。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20世纪80-90年代世界政党的执政危机,与其深刻认知到共产党执政规律,并恢复重建党内巡视制度分不开。其三,党内巡视富有创造性。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重视自我监督有历史的传承。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理论、根本制度方面理顺党内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没有强化监督者的权威,使党内监督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鉴于此,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党内巡视制度,这种监督从权力归属方面看属于自体监督,但从权力运行方面又带有异体监督的成分,既能有效维护中央权威,又能较好地落实党员群众权利:一方面强化了巡视主体的权威,强力推进了政治监督、组织监督和纪律监督,突出了监督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又在巡视监督中嵌入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党际监督,扩大了监督的民主性,从而使党内巡视更富有成效。
第三,高度的开放性。党内巡视制度是高度开放性的,它不仅在巡视理念方面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巡视内容、巡视方式等方面也不断拓展创新,使得党内巡视不断应和时代要求,证明自身的确当性。党内巡视的高度开放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智慧。从黄帝巡狩到历代王朝的遣使巡行,从常态化的御史制度设置到随机性的皇帝微服私访,中国古代社会的巡视监督制度对于维系政治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党内巡视制度建设不仅在功能与结构方面吸纳古代巡视监察制度,而且在明察暗访等巡视监督理念和方式方面,也借鉴了古代的有效做法。二是吸纳国外文明。西方政治发展与中国不同,但是西方也注重了权力制衡,无论历史发展、国家或政党性质多么不同,世界政治在权力制衡方面是共通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p342),已不仅仅是英国名言,也成为世界共识。为了规避腐败,党内巡视制度不仅注重吸纳西方权力制衡的理念,强化监督权力和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也注重吸收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等与党内巡视监督有相似点的制度设计技术,使党内巡视具有了国际视野。三是总结自身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广义的自身包括世界工人阶级政党,经验也包括教训。所以,一方面,从世界工人阶级政党发展的视角,关注到苏共发展进程中失败的教训主要在于苏共自身,在于苏共缺乏有效的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日渐成为特殊的利益群体,脱离了群众,进而使整个党组织丧失了纯洁性与先进性。另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视角,注意到我们党在恶劣的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生存、成长和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自我纯洁、自我革命,利用了特派员制度这种自上而下的特殊的、强有力的监督形式;而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之所以出现有些地方党组织软弱,党员群体由先进分子变成落后分子甚至腐败分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了这种强力监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开放姿态,既从权力制衡的理论视角充溢着浓浓的忧患意识,又从工人阶级政党自我净化的实践视角汲取着丰富的经验教训。
第四,突出的实效性。党内巡视实施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巡视制度全面发力以来,巡视工作的实效性日益凸显。严格讲来,党内巡视的实效性不仅体现为巡视制度成就了党内监督的系统性,使得许多“老虎”“苍蝇”因健全的监督制度而无处藏身,闻风丧胆;也体现为巡视成果突出、巡视制度优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首先,党内巡视使监督体系更为系统化。党内巡视制度以党章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核心,形成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系列党内法规、准则、规则、规定,促进党内巡视自身制度体系化。同时,党内巡视制度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党内的下行监督与上行监督的结合,打通了部门间的横向监督,突破了党内监督的狭隘视野,将党内监督与党际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结合起来,从而推进了监督的系统化、体系化,监督的成效也源于此。其次,党内巡视形成反腐震慑力。一方面,自巡视制度实施以来,党内“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党政干部群体中的害群之马越来越难以容身,国内腐败存量不断减少,而在国际追逃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外逃贪官也度日如年,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0人落网;另一方面,巡视制度不仅消减了腐败存量,俘获了大量的腐败分子,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外压力,迫使部分贪腐分子主动自首,有效地警示了有贪念的官员并使其悬崖勒马,进而起到很好的治本作用。据中纪委网站消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全国共有2.7万名党员干部主动交代了违纪违法问题,50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投案。”[3]再次,党内巡视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自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于党内巡视及其成效的认同度总体不断上升,对于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能力和治国理政能力高度认同。有数据表明在十八大期间,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满意度由75%增至93.9%,五年内提高18.9个百分点。如果分年度来看的话,人民群众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满意度是逐年上升的,2012-2017年间分别是75%、81%、88.4%、91.5%、92.9%和93.9%。[4]
二、党内巡视制度优势的实践根源
从根本意义上讲,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实践验证的。党内巡视制度不仅直接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尤其是领导体制和监督制度探索实践,还得益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经久浸染与传承。概括而言,其主要的实践根源是党的领导的独特地位、独具特色的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监督向度和多方嵌入的监督形式。
第一,党的领导的独特地位。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巡视制度优势,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优势;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优势,又是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奠定的。在中国,由传统帝制国家到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型,最终是由中国共产党完成的。但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国家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任剑涛将其称为政党国家;这一进程同样受制于中国近现代史。原本,近现代中国也有建构民族国家的可能,但由于“‘帝在国上’是帝制中国起点和终点”,[5]造成了国家中皇权至上的权力格局,君主权力独大的特征体现在天下独享、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揽、决事独断五个方面。[6](p327)而鉴于晚清政权无法突破族内与族际的权力屏障,建构新型国家的任务最终落到专门从事建国的政党身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进路,先后领导和创建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类政党国家中,“帝在国上”转化为“党在国上”,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是领导党,它可以充分运用国家资源投向有利于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并造成种种发展奇迹。正是由此,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条显著优势中,第一条优势即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7]毫无疑问,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利剑,能够有效保障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合法性,自然也能得到党的强力推进,进而形成一种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独特优势。
第二,独具特色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巡视制度优势,源于中国式的集体领导体制,这一体制能在确保领导核心凝聚力的条件下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促进党内决策科学化。历史地看,“中国政治文化的权威主义传统决定了必须依赖某种核心实现社会整合”,[8]受制于这一政治文化浸染,建立特定核心权威基础上的“大一统”一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常态。同时,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实现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本身也有核心,这个核心在古代便是王权。现实地看,当前实现社会整合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集体领导制度,通过民主集中制既维护了核心、捍卫了权威,又推进了民主、保障了权利。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能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9]不仅如此,党的领导制度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也贯穿于党内巡视制度之中。一方面,巡视巡察由各级党委领导,全面实行巡视组长负责制,坚持通过政治巡视为各级党员干部体检,以保障整个组织的纯洁性。在政治巡视中,重点检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情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选人用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整治“四风”问题情况、党规党纪执行情况和巡视整改情况,凸显了巡视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巡视巡察组成人员实现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结合,多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税收部门、统计审计部门等不同门类和专业机构中抽调人员,甚至从退休群体中选调人员,以有利于他们在具体巡视巡察工作中形成专业互补、相互支持、群策群力的互助机制和协同机制,确保了巡视的针对性和民主化。
第三,自上而下的监督向度。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巡视制度优势,源于以上制下的权力监督向度,而以上制下的权力监督向度又取决于政治实践中事实上直观的权力授受关系。从政党理论方面讲,任何现代民主化政党,都不否认政党权力来自于党员权利;任何党员领导手中的权力,都应经由选举等形式自下而上地授予。但是,在权力运行实践中,任何党员干部的权力都很难直接受权于普遍党员群众,而在民主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直接寻求民众授权机制可能还会导致无政府主义。所以,在中国当下,经历史实践选择后的权力授受样态大多呈现为,党员群众不直接将权力授予党员干部,而是经过组织化的方式和手段予以完成,最终形成事实上直观的权力授受者是上级党委,甚至上级党委主要领导。实际上,“在权力授受方式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排斥建立在党内民主基础上的科层授权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权力授受路径之一。”[10]只是权力来自于谁就必然要对谁负责,有权授权的人也有权罢权。政治生活中的党员干部群体,一般都将政治仕途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为了更好的政治发展,他们必然要听候有罢权者的各种指示、接受来自于他们的监控。当一种监督直接来自于权力授予和罢免者时,基于这种权力下行的设置,这种监督就更富有事实的制约力和成效。从中国政治现实来看,任何层级的“一把手”如若缺少自上而下的监督、尤其是巡视监督,其权力往往都很难受到制约。中国共产党巡视巡察制度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设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巡视组的,面向下级各类党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监督,能够充分显示自上而下的监督优势。
第四,多方嵌入的监督形式。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巡视制度优势,源于民主党派与广大民众的有效嵌入,形成特殊的党际关系、获得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以确保决策的民主化。中国共产党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与各民主党派不是执政与在野的关系,而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体现在价值层面,也体现在现实层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从来不排斥居于参与党的民主党派,一直坚持“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11]的思想。为此,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向来高度重视自我监督,强调借助于党内权力结构的内在统一性、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性和纪律系统的基础保障作用,充分彰显党内监督的优势;[12]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对自身的监督作用,通过中国共产党自身强大的政治吸纳力,充分调动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参与执政党治理进程,构建出“轴心-周边”的独特的政党治理结构。中国共产党是通过自身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的,“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实践运行中,民主党派通过行使民主监督重要职能构建的政策纠偏就是要让执政党主导的国家治理接受社会的检验。”[13]不仅如此,在巡视制度建设进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作用,巡视组在进驻被巡视单位前就公布巡视对象,进驻被巡视单位后就及时公开信箱、邮箱和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访,充分调动了党内外干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凸显了民主化并确保了巡视决策的科学性。
第一,推进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党内巡视制度建设的方向性。效能是效率保障下的良好效果,主要通过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来取得。很明显,效能本身是内含方向性的。党内巡视制度作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制度优势的效能转化自然要符合政治方向,必须是在党的政治统领下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为此,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无论是党内巡视制度体系、领导体制,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提出、发展、完善,必须在价值取向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以赢得更多民众的更多好评和支持,作为制度优劣及效能转化程度的最终判定标准。第二,必须坚持科学性。制度建设科学化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党内巡视制度符合科学性,不仅要符合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符合时代对制度发展的诉求,而且要使党内巡视制度体系中的诸多制度、乃至党内巡视制度与其他相关党规国法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第三,必须坚持民主化。民主化不仅是政治发展的方向,也是党内巡视制度优势的体现,还是将巡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必然遵循。民主化不固然确保方向性与科学性,但非民主化很可能导致丧失方向和科学。所以,民主化与科学化“在矛盾的动态发展中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科学的效率追求须由民主的平等原则作必要的校正,否则,公共权力体系的运行就缺乏坚实的合法性基础。”[14]党内巡视相关制度建议、制度废弃、制度创新、制度执行等重大决策中也要坚持民主化取向,形成真正的求教于民、群策群力,智出于众,才能更好地保证其政治方面的为民性和科学化。
第二,推进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基础工作,是扩大党内巡视制度体系的包容性。“试错权是人认识、改造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权利。”[15](p182)现代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包容性治理,包容性治理也是一种依法依规治理,这自然就要求法规制度的包容性。扩大党内巡视制度的包容性至少包含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党内巡视制度设计理念的包容性。党内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典型。而以权力制约权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政治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时代和社会性质不同,但在以权制权过程中有很多相通的成分,党内巡视制度设计理念可以吸纳其中有益的成分,比如中国古代巡视监察中明察暗访结合的理念,再如西方权力制衡原则中讲究的监督权力的权力不可以低于监督对象权力的理念等等。第二,党内巡视整改制度的包容性。党内巡视发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各级党组织中的领导干部身上,党组织和国家机关既要根据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给予这些干部处分,也要考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予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一方面,党培养干部付出的成本很高,很不容易,除非特殊情况不能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犯过错原因复杂,甚至其中不乏客观性的、个人无以左右的因素。更何况,如若不对干部过错分析就断然处分成为常态,还有可能造就一些不敢为、不想为的无为干部。所以,党内巡视制度要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对犯错的干部要有一定的包容性。第三,党内巡视创新探索的包容性。鼓励创新,应“完善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容错机制”。[16]党内巡视制度无论是在制度实体内容、程序要求方面,还是巡视技术手段、方式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都需要结合时代、因地制宜。尤其是巡察工作中,一定要给予地方党委探索拓进的空间,使其规避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和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错误。
第三,推进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根本举措,是加强党内巡视工作的领导力。这种领导力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下,将这一原则具体细化和落实到巡视组内部、同一巡视巡察内部和上下级巡视巡察之间。一是加强巡视组内部组长的领导力。根据党内巡视制度要求,巡视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巡视是任务型的,组长一次一授权。加强巡视组内部组长的领导力,是确保巡视组能够顺利推进任务的必然选择。为此,一要确保组长在组内级别最高、阅历最丰、权力最大,有对组员影响的权力基础和非权力基础;二要确保组长不低于巡视单位党政“一把手”,能够将这种外围优势转化为组内领导力。二是加强某一层级巡视巡察内部领导体制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党委工作部门,按照党委工作部门和办公部门的规格、标准和特点建立,主要履行统筹、协调、指导的责任。以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例,其统筹、协调、指导工作不仅体现为要求巡视组依法依规巡视的同时,也要求巡视单位配合监督巡视工作,还体现为对不同巡视的巡视组构成人员要进行三分之二以上规模的重组和更换。同时,实践工作中形成的省级以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担任,副组长一般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部长担任的领导格局,也加强了巡视巡察内部领导力。三是加强上下级巡视巡察间的领导关系。伴随巡视工作的进展,上下级巡视巡察关系已经由指导关系变成领导关系,使上下级巡视巡察之间工作业务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准垂直化”的管理,易于维系中央权威和确保政令畅通,形成全国一盘棋,提高巡视巡察工作的效率。
第四,推进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键工作,是落实党内巡视工作的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执行者素质及制度规约。所以,落实党内巡视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应着眼于执行主体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党内巡视工作执行主体的素养标准。就个体而言,巡视执行主体必备的素养是忠诚、干净、担当,能够严守政治纪律和遵循回避制度,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履职能力,作风硬朗;就团队而言,巡视执行主体还必须具有专业互补性,使巡视队伍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税收、审计、统计、信息、档案管理、调查研究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和统合实力,能够针对性地完成具体的巡视任务。二是建立健全不同层级的巡视组长库和巡视人才库。由于巡视工作实施“一次一授权”和“三个不固定”,任何一次巡视都是任务型和临时性的,这就决定了巡视组必须不断地组建。建立巡视组长库和巡视人员库,有利于提高巡视组的组建效率。为此,一是形成综合素质高、阅历资历丰富,担任过不同岗位领导职务的人员,纳入巡视组长库;二是形成按照专业分属子项,共同组成的巡视人才库,至少可以将巡视人才分为组织人事类、纪检监察类、税收财务类、信息档案类、审计统计类、调查研究类等。三是严格按照执行主体制度标准选配巡视人员。巡视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此,一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制度,中央与各省市结合不同层级,出台符合层级要求的巡视执行主体素养标准体系、巡视组长库与人才库管理办法、巡视人才选配办法等,使巡视执行主体选配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要形成巡视执行人员培训上岗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巡视人才知识更新,保障巡视人才素养符合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巡视人才素养更加符合巡视任务,能够更高效地保障巡视任务的完成。
第五,推进党内巡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保障工作,是健全党内巡视工作的监控力。党内巡视工作的全面监控,既主要依托于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自身优势;又不单纯局限于党组织,规避利刃不及自己刀把的弊端,借助外力形成合力推进。一是要形成巡视工作常态监控机制。以党组织内部自我监控为主,在强化巡视对被巡视监控力度的同时,也要根据巡视组要接受被巡视单位监督的要求,落实好监督制约与保护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健全被巡视单位党组织对巡视组巡视工作的监督;同时,健全新闻媒体和广大民众监督巡视工作的常态机制。为此,一要疏通网络新闻管理渠道,发挥各类媒体信息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形成新闻媒体在监督方面的话语权;二要推进信息公开制度,落实群众路线要求,形成民众可以监督的前提要件。二是要形成巡视全过程考核机制。加大巡视组的考核力度,根据巡视工作中发现、了解和巡视工作结束后的整改三部分内容,以及巡视准备、了解发现问题、撰写报告、实施反馈、问题移交、整改落实六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考核,结合巡视过程中的工作留痕、不同环节上的民众反映等因素,最后形成完整的巡视工作考核评判。三是要形成巡视结果及时奖惩机制。健全巡视结果的奖惩机制应涵盖巡视主体与巡视对象两个方面。对于巡视主体履行巡视职责并圆满完成巡视任务要有奖励,对于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巡视结果失真的要予以惩罚。同样,对于经巡视考验无过错、无问题的巡视对象,和巡视中发现过错、问题的巡视对象也要区别对待,有奖有罚。健全巡视中的奖惩机制应贯彻落实两条原则:一是及时性。巡视监督一般是短期性的,一轮巡视期间发现的问题需尽快反馈给巡视对象和党组织,做到巡视对象知晓并认真整改,派出党组织知晓并采取适当举措予以治理。如若巡视过后,巡视报告与整改报告公布不及时,就会引发人们对巡视工作时效性的质疑,巡视效果便会打折扣。二是公开化。巡视结果公开既能形成体制内的警示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政治生态,又能满足体制外的民众信息诉求的意愿,进而平衡党政机关和普遍民众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有利于优化民众监督条件和激发民众的监督热情。
总之,巡视制度建设科学化是在健全巡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制度匹配、促进制度体系化、系统化,同时将静态化的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彰显制度体系的实践成效,再以实践成果检验和体现制度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希鹏.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基本经验与推进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6):99-104.
[2][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张琰.主动投案是选择了唯一正确的出路[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5-10.
[4]赵振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J].中国纪检监察,2018(24):44-46.
[5]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73-86.
[6]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
[8]杨卫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及对世界的贡献——“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之管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1):15-31.
[9]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3-7.
[10]龚睿,方雷.论列宁主义政党的权力授受关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77-86.
[1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
[12]曹雪松.党内监督优势与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102-106.
[13]艾明江.嵌入型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国家治理——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经验[J].理论与改革,2019(5):36-49.
[14]石国亮.发展中的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之博弈关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6):109-114.
[15][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成为杰,马晓黎.干部容错:制度机理、掣肘因素与优化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97-101.
On the Practical Origin and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System
YU Xueqiang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Center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 Inner party inspection is a downward supervision with obviou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based on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are mainly embodied in strong political, rigorous scientific, highly open and outstanding effectiveness. The practical roots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ner-party inspection system are the unique posi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unique leadership system, the top-down supervision direction and the multi embedded supervision form.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governanc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ensuring the direction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xpanding the inclusiveness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system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work, implementing the execution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work, and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power of inner-party inspection work.
Key words: inner party inspection;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作者:于学强(1973-)男,汉,博士,Bwin·必赢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务副主任,BWIN官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湖南路1号BWIN官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52059)电话:06358239771;13581180248